English

白鲣鸟的乐园

——来自西沙群岛的系列报道之二
2000-07-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叶辉 樊云芳 杜弋鹏 通讯员 周晓斌 我有话说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则是动物的敌人——此言大谬,至少在西沙群岛中的东岛。在岛上10万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鲣鸟眼里,守卫在岛上的10多名身着迷彩服的官兵是很可以亲近的。

今天,记者乘海军某部炮艇专程来到东岛一睹鸟岛风采。

东岛位于西沙群岛主岛永兴岛的西北面,岛屿呈椭圆状,南北长2.44公里,东西宽约1.1公里,面积1.55平方公里,是西沙群岛的第二大岛。岛上有野牛、野狗、野猫以及白鹭、燕子、金雕等40多种鸟类,而白鲣鸟则是岛上最主要的居民。这种鸟在全世界仅两个居住地,其中之一便是我国西沙的东岛。

白鲣鸟被渔民称为“导航鸟”,曾救过许多迷航的渔船。它的方向感极强,绝不会迷失方向。迷航的渔船只要向白鲣鸟飞翔的方向驶去就能找到陆地。

80年代初,东岛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海鸟区。

“看,‘东岛奔驰’接我们来了!”陪同记者的海军某部李湘东副政委说。

一台拖拉机,哪有什么“奔驰”?

“这就是‘东岛奔驰’啊!”李湘东指着拖拉机笑了。“1986年中央一位领导到东岛,就是坐着它进岛的;前不久,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来此,也是坐‘东岛奔驰’进的岛。别小看了它,光是将军就送过20多位呢!”记者登上“东岛奔驰”,向白鲣鸟的乐园奔去。

“许多记者都希望来看白鲣鸟呢,进岛太不容易了,常常是船到码头靠不了岸,只好回去。你们可碰上好天气了。”李湘东说。

下午5时后,守岛某部连指导员宁万里率众战士陪同记者去看鸟。“东岛奔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路两边,层层叠叠的椰子树,古树虬枝的“抗风桐”,翠色沉沉的羊角树,都在述说着东岛的沧桑历史。

一只,几只,几十只,啊,看见了,成千上万只白鲣鸟栖息在“抗风桐”上。

“东岛奔驰”的轰鸣声引起白鲣鸟的兴趣,几百只鸟在我们头上盘桓,不时发出咯咯的迎候声。“有时只要拍拍手,白鲣鸟就会朝我们飞来。”宁万里说。我们停车,击掌,果然,白鲣鸟振翅鼓翼朝掌声飞来,盘旋在我们头顶,越飞越低,几可触摸,那修长的身材,或白或黑的毛色,青喙,皆清晰可见。

老战士廖盛浓驻岛多年,对白鲣鸟很熟悉。他说,白鲣鸟一窝只产一枚蛋,色绿,孵化月余小鸟破壳。从破壳到独立飞行,小鸟要经历许多磨难。最大的危险是台风,台风一来,鸟巢倾覆,许多小鸟被刮到地上,这可乐坏了野猫野狗们,多鲜美的食物啊!台风一过,野猫野狗们便蠢蠢欲动,试图饱享美餐。战士们可不答应,台风一过,必去救护。他们用树枝、树叶扎成巢固定在树上,再将小鸟送回树上。

白鲣鸟并不领情,战士们将小鸟送回树上,没想到被救护送回树上的小鸟却成了弃儿——父母不再理它们。原来被救护过的小鸟身上留有人的气息,这就成为白鲣鸟遗弃小鸟的原因。

于是战士们改变救护方式,不再用手直接接触鸟,而是用树叶包住,或让小鸟站在树枝上,将其送回树上。

1997年,18号台风袭击海南,百年大树被连根拔起。东岛也损失惨重。台风刚过,战士们马上出动,紧急救援白鲣鸟。

水淹路断,战士们涉水而行,但见倾巢之下,一只只小鸟在地上哀鸣。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小鸟扶回树上,受伤的,尽量给包扎好,一个上午就救回70多只。

守卫东岛的官兵仅10多人,任务繁重。护鸟本非他们的任务,但他们却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

白鲣鸟乃国家保护动物,但渔民还是想尝个鲜,或制成标本卖。保护神们便挂出“严禁偷猎”的牌子。若遇渔民在此泊船,他们总去宣传,告诫渔民不得侵犯白鲣鸟。久而久之,渔民都知道白鲣鸟不好捕捉,岛上有一群爱鸟如命的官兵。

鸟通人性。在战士们的爱护下,白鲣鸟消除了对人的恐惧,慢慢与人亲和起来。一位战士说,他们钓鱼时白鲣鸟常会来索食,你走它跟着你走,直到你给它一条鱼。长期的友善相处已使白鲣鸟不再怕人。

其实,保护白鲣鸟只是西沙群岛保护环境的一个缩影。记者还听到流传在西沙的“将军为野牛送‘上门女婿’”的故事:东岛的野牛因近亲繁殖,个头越来越小,驻琼海军某基地前政委邬华扬将军从三亚买了两头公牛亲自送到岛上。在守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西沙各岛生态保护越来越好,珍稀动植物水冠花、红珊瑚、玳瑁、海龟等在此都得到良好的保护。(本报西沙7月2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